最近,又逢高考。他們都說,那些孩子以為自己解放了,其實離開的是天堂。
因為那是一段有夢想有激情有動力有目標的歲月。
是畢業的我們忘記了最初的夢想?還是現實的打擊讓我們不敢再有夢?
夢想有夢想的美好,F實有現實的理智。
人不可脫離現實而活,同時,生活也不能渾渾噩噩,如行尸走肉。
有人愿意坐在寶馬車上哭,也有人想要坐在自行車上笑。
每個人價值觀念不同,選擇的路也不一樣。我無法去批判誰對的多點兒,誰錯的離譜點兒。
在那段年少的歲月里,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點理想主義色彩?墒,慢慢的,我們成長了,畢業了,工作了,要結婚了,要買房了,時間變得愈來愈快,金錢和現實的差距卻顯得如此不合比例。
然后,那些被我們高高捧在頭頂上的夢想,在經過現實無情的碰撞之后,就變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于是,我們開始鄙夷那些還在做夢的人,我們拋掉背上沉重的信仰,投入了現實的懷抱。
努力現實地看待世界,找個好工作,嫁個好人家,我們只想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一點存在感,希望自己能和別人一樣的生活,生老病死,最后離開。
同樣也有人在夢想和現實的抉擇里,糾結,痛苦。我們害怕自己放棄夢想就仿佛是對自身的背叛。
其實,有時人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個相對于自己而言的其他人或事上。就像20歲的姑娘將自己一生的美好愿望都寄予跟自己差不多大的男朋友身上。此時的他必然還要經歷多次的失敗和挫折,慢慢的,姑娘就會發現那樣的夢想是他給不了的。當夢想全部都幻滅,自己仿佛連活著的意義都沒有了。
這個時候,中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就像是,夢想需要時不時的去安慰一下,而現實呢,也要被理解。
夢想是蜂蜜,太甜太膩,反而有些難以下咽。唯有適當地用現實去調和,讓它處于一個中間的位置,看起來不那么的虛幻,但是又比現實更能給人希望。因為,人生之中,并沒有太多絕對的黑與白,有的只是介于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
這個時候,我又想起羅蘭的一句話:看清這個世界,然后愛它。
我們都不是佛,自然沒有這樣寬廣的胸懷。
相反,我們總是埋怨生活不如意,吐槽著社會的黑暗。因為經驗告訴我們,降低精神生活的高度可以彌補物質生活的匱乏?墒,在物質和精神之間,現實和夢想之間,我們所走的過渡往往也是非常危險的。無論選擇的是什么,我們都不可避免的被得到和被失去,沒有純凈的極端,也沒有骯臟的盡頭。
這就要我們學會用心去看生活了,F實世界是我們用肉眼看到的,我們看到的是交通擁擠,房價暴漲,地溝油,假奶粉,煩躁悲觀冷漠是我們的通病。這時,夢想就可以來減少我們對于現實的抱怨,試著放慢腳步,適時的告訴自己我還有夢。盡管人生有著不可避免的失敗和落魄,可我們得學會將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植根于現在的生活。
因為,雖然通向光明的是這樣一條孤獨屈辱與苦難的道路,可人啊,總還是會奔著光源而去的。
文/胡婕